孟子對于不仁不義的帝王的特稱。見于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齊宣王問曰:‘湯放桀,武王伐紂,有諸?’孟子對曰:‘于傳有之?!?‘臣弒其君,可乎?’曰:‘賊仁者謂之賊,賊義者謂之殘。殘賊之人,謂之一夫。聞誅一夫紂矣,未聞弒君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孟子對于不仁不義的帝王的特稱。見于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齊宣王問曰:‘湯放桀,武王伐紂,有諸?’孟子對曰:‘于傳有之?!?‘臣弒其君,可乎?’曰:‘賊仁者謂之賊,賊義者謂之殘。殘賊之人,謂之一夫。聞誅一夫紂矣,未聞弒君...[繼續(xù)閱讀]
明代傳奇名,明末清初劇作家李玉早期作品。劇情大意是:當朝權臣嚴世藩欲奪莫懷古傳家玉杯“一捧雪”,莫獻假杯,為原莫家幕客湯勤揭發(fā),莫攜妾雪艷娘、仆莫誠投奔戚繼光。途中為追兵捉住,并帶到戚營中。戚繼光設法營救,莫誠愿...[繼續(xù)閱讀]
佛教名詞。又稱“一闡提迦”、“一顛迦”等。指斷絕一切善根、失去信念的人?!赌鶚劷?jīng)》卷二十六:“一闡提者,斷滅一切諸善根本,心不攀援一切善法”。這種人不信因果,不信業(yè)報,不善親友,不尊佛戒,如同死尸,醫(yī)不能治。東晉佛...[繼續(xù)閱讀]
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(yǎng)方法?!墩撜Z·學而》:“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。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省,即省察,此為自我審察之意。三,代詞,指將要審查自我的三件事,即幫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,和朋友相交是否誠信及...[繼續(xù)閱讀]
孔子提出的關于思想、學問系統(tǒng)的條理的術語。語見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子曰:‘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’對曰:‘然。非與?’曰:‘非也。予一以貫之。’”《論語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?!釉?‘唯?!?..[繼續(xù)閱讀]
清代焦循在發(fā)揮孔子忠恕之道基礎上提出的道德原則。曾子曾將孔子的一貫之道概括為“忠恕”。在《論語》中,“忠”指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(《雍也》);“恕”指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(《顏淵》),認為是一種推己及人...[繼續(xù)閱讀]
佛教主張“一切眾生皆能成佛”的根據(jù)。參見“一闡提”條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章太炎受培根影響提出的倫理命題。語出《菌說》修改手稿:“一切道德,皆始自利”(《章太炎選集》)。英國資產(chǎn)階級革命初期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在《論科學的價值和發(fā)展》(舊譯《廣學論》)一書中認為,一切善惡道德都不是天生...[繼續(xù)閱讀]
指重然諾,守信義的美德。語出《史記·季布傳》:“楚人諺曰:‘得黃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諾?!碧评畎住稊⑴f贈江陽宰陸調(diào)》:“一諾許他人,千金雙錯刀?!?..[繼續(xù)閱讀]
清汪士鐸撰,共三卷,甚雜亂。首卷記太平軍入南京城后建立秩序、發(fā)展組織及市民驚恐之情況,可作研究太平天國之史料。卷二、卷三反映作者的倫理思想。作者認為,天下大亂,一是由于統(tǒng)治者過于“寬厚”,“篤信孔子”之禍,二是由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