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腔的發(fā)源地,位于今江蘇省蘇州地區(qū)。春秋時,吳王壽夢在此養(yǎng)鹿射獵,稱為“鹿城”。又因源于太湖的婁江流經全境,故而漢代改名婁縣。至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(536),終于定名為昆山縣,隸屬吳郡。當時昆山縣的地域比較廣,包括今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昆山腔的發(fā)源地,位于今江蘇省蘇州地區(qū)。春秋時,吳王壽夢在此養(yǎng)鹿射獵,稱為“鹿城”。又因源于太湖的婁江流經全境,故而漢代改名婁縣。至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(536),終于定名為昆山縣,隸屬吳郡。當時昆山縣的地域比較廣,包括今...[繼續(xù)閱讀]
原為南戲五大聲腔之一,而海鹽腔、余姚腔、弋陽腔和杭州腔已衰落消失,惟有昆山腔經過六百多年的歷程,至今尚傳唱于世。據魏良輔《南詞引正》記載,昆山腔發(fā)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(qū)。首先為昆山腔的發(fā)揚作出貢獻的是昆山千墩...[繼續(xù)閱讀]
(1)昆山腔的簡稱。(2)或專指經過魏良輔革新后的昆山腔新腔。明人沈寵綏《度曲須知·曲運隆衰》說:“嘉隆間有豫章魏良輔者,流寓婁東(太倉)、鹿城(昆山)之間,生而審音,憤南曲之訛陋也,盡洗乖聲,別開堂奧?!辉焕デ?曲名時曲...[繼續(xù)閱讀]
原稱昆腔,現(xiàn)稱昆劇。本來,昆山腔屬于南曲系統(tǒng),魏良輔兼采北曲曲調,融會貫通地進行革新。魏氏花了十年功夫,悉心研究南北曲的聲調旋律和發(fā)音吐字的方法。余懷《寄暢園聞歌記》說:“良輔初習北音,絀于北人王友山,退而縷心南曲...[繼續(xù)閱讀]
又稱“昆腔”或“昆曲”,是以昆山腔演唱南北曲劇本,并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精深的表演藝術體系的民族戲曲古典劇種。它發(fā)源于元代末年的昆山地區(qū),是宋元南戲的支脈之一。明代中葉經過戲曲音樂家魏良輔的革新,劇作家梁辰魚創(chuàng)...[繼續(xù)閱讀]
指魏良輔革新后的昆山腔,主要是指南曲,又稱“水磨腔”或“磨腔”、“磨調”,語出明人沈寵綏《度曲須知》。沈書第一節(jié)《曲運隆衰》說:“嘉、隆間有豫章魏良輔者,流寓婁東(太倉)、鹿城(昆山)之間,生而審音,憤南曲之訛陋也,盡...[繼續(xù)閱讀]
魏良輔改革后的昆腔新聲,在太倉市民階層中初起時俗稱“南碼頭曲”。因太倉瀏河的海運很發(fā)達,曾號稱“六國碼頭”。而魏良輔住在太倉的南關,與碼頭工人和普通市民為伍,交流藝事。據張大復《梅花草堂筆談》卷十二《昆腔》記...[繼續(xù)閱讀]
昆劇的腔調,即指昆曲。清代沈朝初[憶江南]詞說:“蘇州好,戲曲協(xié)宮商,院本愛看新樂府,舞衣不數舊霓裳,昆調出吳閶?!?..[繼續(xù)閱讀]
明代萬歷年間外地人對昆腔戲的俗稱。因“四方歌者皆宗吳門”,外地成立昆班時,演員大都從蘇州找來,故有此稱。明人范濂《云間據目抄》卷二記載:“近年上海潘方伯從吳門購戲子,頗雅麗,而華亭顧正心、陳太廷繼之。松人(指松江...[繼續(xù)閱讀]
指昆腔戲的演唱技藝。語出清代鈕琇《觚?!肪硭摹秷A圓傳》:“茲女吳人,且嫻昆伎?!奔客?技巧、技能之意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