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制印章(見印章條)之通稱。由于印章文字主要采用篆字,故稱“篆刻”。據文獻記載,篆刻始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。《周禮》所云“璽”與“璽章”,即印章也。篆刻在古代作為國家政事之用物,即權力之象征。篆刻還與社會生活、經濟貨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刻制印章(見印章條)之通稱。由于印章文字主要采用篆字,故稱“篆刻”。據文獻記載,篆刻始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。《周禮》所云“璽”與“璽章”,即印章也。篆刻在古代作為國家政事之用物,即權力之象征。篆刻還與社會生活、經濟貨...[繼續(xù)閱讀]
鐫刻印時,不僅需要對印面文字結體與布局作精心設計,并講求刀法變化,形成既實用又供欣賞之藝術作品。篆刻還與書法藝術結合,一般的是先書后刻,印文書法較大程度取決于印章之美。今人利用印章形式,刻制巨印,作為具有觀賞價值...[繼續(xù)閱讀]
印信也、印章也,此為中國社會中一種“信物”?!墩f文解字》云:“印,執(zhí)政所持信也”。《周禮·地官·掌節(jié)》謂:“貨賄用璽節(jié)”。注云:“璽節(jié)者,今之印章也”。印章就其用途而言,古代有帝王印(璽、寶)、官印、私印等;就其印文而...[繼續(xù)閱讀]
亦稱“圖章”。印章為古代人于社會交往中,作為“信物”,即取得憑據之一種工具。(見“篆刻”條)...[繼續(xù)閱讀]
即古鉨(鈢),亦作“”,系先秦印章之通稱。春秋戰(zhàn)國至秦以前,印章概稱“”,秦始皇統一六國后,規(guī)定璽為天子獨用,大臣以下與民間私人用印,均稱“印”。漢代官方之印多稱“印”,但將軍印有“章”或“印章...[繼續(xù)閱讀]
帝王璽印之別稱。唐武后時,惡“璽”與“死”同音,命改“璽”為“寶”。唐中宗時復稱璽,至唐玄宗時又復稱寶,至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,“璽”、“寶”并用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即“符節(jié)”,印信又一名稱。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,為避其父名“印家”之諱,改印字為“符”、“契”、“記”、“信”等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篆刻之別意。篆刻起源,或與商周青銅器銘文之出現相聯系?!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吩?“故功績銘乎金石,著于盤盂”。金者,銅也,銘文即“金文”;而且古代石碑字與鐫刻石印章有密切關系故研究金文及石碑字稱為“金石學”,篆刻家...[繼續(xù)閱讀]
秦代印章多數為鐫刻,少鑄字。秦官印一般為2至3厘米見方白文(見后)印,兼少數方形或圓與橢圓形。秦印多采用秦篆體,文字多有界格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印章流行于漢至魏晉時期,多方形,主要采用秦隸書或小篆體,印面布局嚴整、正直、飽滿,有別于秦印風格,通常稱此類印為“漢印”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