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光潛著。用英文撰寫,1933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出版社出版,1982年張隆溪譯成中文,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。該書是作者1927年寫成的一篇博士論文《悲劇的喜感》擴充而成的專著,是朱光潛早期美學研究的重要成果。作者在本書第一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朱光潛著。用英文撰寫,1933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出版社出版,1982年張隆溪譯成中文,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。該書是作者1927年寫成的一篇博士論文《悲劇的喜感》擴充而成的專著,是朱光潛早期美學研究的重要成果。作者在本書第一...[繼續(xù)閱讀]
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劇作家瓜里尼于1601年為駁斥保守派對他的悲喜混雜劇《牧羊人斐多》的指責而寫的美學著作。瓜里尼在這部著作中首先指出,把歷來人為地加以對立的悲劇和喜劇結合起來,創(chuàng)造出一種新型劇種是符合自然常...[繼續(xù)閱讀]
英國美學家、藝術評論家。主要著作有:《藝術》(1913)、《塞尚以后的繪畫》(1922)、《十九世紀繪畫的里程碑》(1927)、《文明》(1928)、《普魯斯特》(1929)等。貝爾理論上的最大貢獻,是總結了自塞尚以來的現(xiàn)代主義藝術創(chuàng)作的經驗,并...[繼續(xù)閱讀]
這本是17世紀唯理論者為證明“存在本質”的終極真理而引入哲學體系的一個哲學名詞。蘭塞姆把這一概念引入文學理論中。蘭塞姆的“本體論”概念有兩層互有矛盾的意思:一是說詩自身是本體存在,文學作品自成一類,具有本體地位...[繼續(xù)閱讀]
亦譯為“文本”,系當代西方文藝學美學的基本概念,也是接受美學最主要的概念之一。它的原義有“原文、本文、正文、文本”等含義,接受美學用它指作者創(chuàng)作的結果,即處于自在狀態(tài)、尚未與讀者發(fā)生閱讀欣賞關系的東西。它只有...[繼續(xù)閱讀]
系接受美學的創(chuàng)始人、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沃爾夫岡·伊澤爾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,集中概括了他的“響應美學”理論的精華。它具體是指,文學本文包含的不確定性構成了空白和否定,引導讀者去閱讀、欣賞、體驗文學本文;本文通過...[繼續(xù)閱讀]
德國美學家、文學批評家和哲學家。主要著作有:《歌德的親和力》(1924)、《德意志悲劇的誕生》(1928)和死后出版的文集《啟示》(1970)、《查爾斯·波德萊爾:高度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》(1973)、《理解布萊希特》(1973)等。本雅明出...[繼續(xù)閱讀]
馬克斯·本澤(MaxBense,1910~)聯(lián)邦德國當代美學家。從事信息論和符號學美學的開拓工作,著有《美學》(1956)、《信息論美學引論》(1969)、《符號學美學》(1971)等。本澤把人的各種物質對象區(qū)分為4種類型,即自然物、科技產物、藝術作品...[繼續(xù)閱讀]
這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出現(xiàn)的一種自然美觀點,基本意思是:自然物象之所以美,在于它作為審美客體可以與審美主體“比德”,亦即從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種人格美。在這里,“比德”之“德”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格;“比”意指象征或比...[繼續(xù)閱讀]
美術研究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方法,它通過不同民族間美術的比較,美術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學科的比較,研究相互之間的關系,尋求各民族美術的特性和美術發(fā)展的普遍規(guī)律。比較美術有著久遠的歷史。西方古代思想家和批評家以美術與詩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