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醫(yī)針灸的修學中,尋找善知識并如理依止,成為入門一件最為重要的事。修針應有良好的心態(tài),方能針到病除。茲將心態(tài)歸納為“九心”:如孝子心、如金剛心、如大地心、如輪圍山心、如仆使心、如除穢人心、如乘心、如犬心、如...[繼續(xù)閱讀]
海量資源,盡在掌握
在中醫(yī)針灸的修學中,尋找善知識并如理依止,成為入門一件最為重要的事。修針應有良好的心態(tài),方能針到病除。茲將心態(tài)歸納為“九心”:如孝子心、如金剛心、如大地心、如輪圍山心、如仆使心、如除穢人心、如乘心、如犬心、如...[繼續(xù)閱讀]
針灸學起源中國,具有悠久的歷史。傳說針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時期,相傳伏羲發(fā)明了針灸,他“嘗百藥而制九針”(東漢醫(yī)學家皇甫謐記載于《帝王世紀》)。而據(jù)古代文獻《山海經》和《內經》,有用“石篯”刺破癰腫的記載,以及《孟子...[繼續(xù)閱讀]
中醫(yī)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“經氣”。其生理功能如下:1.溝通表理上下,聯(lián)系臟腑器官:人體由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竅、皮肉筋骨等組成,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。只有通過經絡的聯(lián)系作用,這些功能才能達到相互配合、相...[繼續(xù)閱讀]
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于解釋病理變化、協(xié)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3個方面。1.解釋病理變化:經絡與疾病的發(fā)生、傳變有密切的關系。某一經絡功能異常,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,既病之后,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。...[繼續(xù)閱讀]
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?!笆浢}者,內屬于府藏,外絡于肢節(jié)”,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,即內部,隸屬于臟腑;外部,分布于軀體。又因為經脈是“行血氣”的,其循行有一定方向,就是所說的“脈行之逆順”,后來稱...[繼續(xù)閱讀]
經別就是別行的正經。十二經別的循行,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(多為肘、膝以上)別出(稱為“離”),走入體腔臟腑深部(稱為“入”),然后淺出體表(稱為“出”)而上頭面,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(稱為“合”...[繼續(xù)閱讀]
(1)手太陰之別絡:從列缺穴處分出,起于腕關節(jié)上方,在腕后0.5寸處走向手陽明經;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并,直入掌中,散布于魚際部。(2)手陽明之別絡:從偏歷穴處分出,在腕后3寸處走向手太陰經;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,經過肩髃,上行至下頜...[繼續(xù)閱讀]
奇經八脈是督脈、任脈、沖脈、帶脈、陰維脈、陽維脈、陰蹺脈、陽蹺脈的總稱。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,既不直屬臟腑,又無表里配合關系,“別道奇行”,故稱奇經。八脈中的督、任、沖脈皆起于胞中,同出會陰,稱為“一源三岐”,其中...[繼續(xù)閱讀]
(1)足太陽經筋:起于足小趾,向上結于外踝,斜上結于膝部,在下者沿外踝結于足跟,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,其分支結于小腿肚(腨外),上向腘內則,與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結于臀部,向上挾脊到達項部;分支入結入舌根;直行者結于枕骨,上行至頭頂...[繼續(xù)閱讀]
在正常情況下,人體中陰陽兩方面處于相對平衡狀態(tài),保持人體中各組織、器官、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。若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,發(fā)生偏盛或偏衰,就會發(fā)生疾病,進而陰陽分離,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。既然陰陽失調是疾病發(fā)生發(fā)展的根本...[繼續(xù)閱讀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