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心電圖
歷史
1842 年法國科學家Mattencci 首先發(fā)現(xiàn)了心臟的電活動;1872年Muirhead記錄到心臟波動的電信號。1885年荷蘭生理學家W .Einthoven首次從體表記錄到心電波形,當時是用毛細靜電計,1910年改進成弦線電流計。由此開創(chuàng)了體表心電圖記錄的歷史。1924年Einthoven獲諾貝爾醫(yī)學生物學獎。經(jīng)過100多年的發(fā)展,今日的心電圖機日臻完善。不僅記錄清晰、抗干擾能力強、而且便攜、并具有自動分析診斷功能。
產(chǎn)生的原理
心肌細胞膜是半透膜,靜息狀態(tài)時,膜外排列一定數(shù)量帶正電荷的陽離子,膜內排列相同數(shù)量帶負電荷的陰離子,膜外電位高于膜內,稱為極化狀態(tài)。靜息狀態(tài)下,由于心臟各部位心肌細胞都處于極化狀態(tài),沒有電位差,電流記錄儀描記的電位曲線平直,即為體表心電圖的等電位線。心肌細胞在受到一定強度的刺激時,細胞膜通透性發(fā)生改變,大量陽離子短時間內涌入膜內,使膜內電位由負變正,這個過程稱為除極。對整體心臟來說,心肌細胞從心內膜向心外膜順序除極過程中的電位變化,由電流記錄儀描記的電位曲線稱為除極波,即體表心電圖上心房的P 波和心室的QRS波。細胞除極完成后,細胞膜又排出大量陽離子,使膜內電位由正變負,恢復到原來的極化狀態(tài),此過程由心外膜向心內膜進行,稱為復極。同樣心肌細胞復極過程中的電位變化,由電流記錄儀描記出稱為復極波。由于復極過程相對緩慢,復極波較除極波低。心房的復極波低、且埋于心室的除極波中,體表心電圖不易辨認。心室的復極波在體表心電圖上表現(xiàn)為T波。整個心肌細胞全部復極后,再次恢復極化狀態(tài),各部位心肌細胞間沒有電位差,體表心電圖記錄到等電位線。
心電圖的應用
心電圖是臨床最常用的檢查之一,應用廣泛。應用范圍包括:
記錄人體正常心臟的電活動
幫助診斷心律失常
幫助診斷心肌缺血、心肌梗死、判斷心肌梗死的部位
診斷心臟擴大、肥厚
判斷藥物或電解質情況對心臟的影響
判斷人工心臟起搏狀況
心電圖的多相性
心電圖的多相性是指在心電圖中,一個波形和其相鄰的波形出現(xiàn)差異的現(xiàn)象。多相性可以通過計算多個電極所取得的心電圖波形的形態(tài)上的差異而得出結論。近年來研究指出,心電圖的多相性可能是危險的心律失常的前兆表現(xiàn)。
未來應用
在未來,可植入式的裝置可能會應用與多相性心電圖的記錄和診斷。這些裝置還有可能通過興奮某些神經(jīng)(如,迷走神經(jīng))的方式來防止心律失常的發(fā)生。此外,這些裝置還可能釋放藥物,如β受體阻斷劑,甚至可以直接對心臟進行除顫。
內容來自百科網(wǎng)